|
|
 |
新闻详细信息 |
 |
|
|
|
幸哉山水度日 ——山建宁印象谈 止亭/文 时间:2007-11-29 13:46:59 点击次数:4618 |
古人有米元章论画,曾引杜工部谓薛少保稷云:“惜哉功名忤,但见书画传”。置书画于崇高位置,故文徵明也说:“人品不高,用墨无法。”若胸次洒脱便落笔无尘俗气。既然书画背负了艺术外的诸多因素,那么,天地之大,山川草木之间全运于笔墨,书画境界也就成了与人品胸襟有直接关联的终极评判标准。
我与山建宁先生的相识缘于他对绘画的见地,闲聊时常见磊落之气,应声而出,颇见平素之肝胆。在当下,千条万条路难走,而绘画一路更是崎岖不平,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真正热爱艺术的极其少见——这是有目共睹的,其中充斥着假文人、伪道士、浑身铜臭味道的投机者,从近处看是百花丛中其实败草凄凄,远处看则是被繁华掩盖下的文化末路,令人感叹而又无可奈何。
今既自以为无大之可言,无刚之可恃,书画难哉,难在天水相连,茫无际涯。
山建宁先生对绘画的喜欢是源于内心的渴望,作为最基层的创作员,他对岗位的敬业令人侧目,而除此外的所有时间基本上都用于自己的爱好,“自美感以外,一无杂念”,一切爱恶惊惧喜怒哀乐的现象世界是绘画外一切附庸,风雅之外以书画为书表情,形忧乐。因此,愤世以嫉邪恶,而豪情所致,具在山水之间,而古人讲的寄情“烟雨写形象,花卉咏青红,”厌烦“人事极谀谄,荣利因被蒙”在山建宁先生身上是否也是一种品德?
因此他的画没有功利心,没有媚俗相也没有委身于他人的无奈,有的是倔强、责任、自解,这看起来轻描淡写,却使许多人留下终身为之而未果的遗憾。
当然“既有羡之,也有憾之,”我对山建宁先生的了解也有我个人见解,若能在细小的玩味里走到大的格局,能玩理于趣中那就更好了,当然这又有形而下的要求了,不知对否?
|
|
 |
|
 |
|